本期公布135批次监督抽检结果,涉及粮食加工品、速冻食品、酒类、茶叶及相关制品、糖果制品、水果制品、蔬菜制品、蛋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调味品、饮料、罐头、豆制品、糕点、淀粉及淀粉制品、水产制品等16大类。其中不合格样品12批次,合格样品123批次。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个别项目不合格,其产品即判定为不合格产品。检验项目见附件。 不合格样品12批次,分别为: 1.酒类2批次,左权县鸿兴?淼食品有限公司?淼超市滨河店销售的标称山西四达酒类饮料有限责任公司(标称生产企业地址:忻州市代县城西工业区)生产的桂花黄酒,生产日期2017年5月16日,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检出值为0.000885g/kg,标准规定为不得检出。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山西杏花山庄酒业有限公司(标称生产企业地址:吕梁市文水县南庄镇麻堡工业区)生产的一壶老酒(露酒),生产日期2018年6月6日,酒精度(20℃)检出值为39.8%vol,标签明示为42±1.0%vol。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2.粮食加工品2批次,山西晋荞米业有限公司(标称生产企业地址:晋中市寿阳县朝阳镇半月村工业园区)生产的石磨燕麦粉,生产日期2018年8月27日,赭曲霉毒素A检出值为10.0μg/kg,标准规定≤5.0μg/kg。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和顺县新马杂粮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莜麦面粉,生产日期2018年8月18日,赭曲霉毒素A检出值为20.2μg/kg,标准规定≤5.0μg/kg。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3.水果制品2批次,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标称生产企业地址:吕梁市交城县洪相乡成村工业园区)生产的水晶枣和贡枣,生产日期分别为2018年8月29日、2018年8月27日,二氧化硫残留量检出值分别为0.57g/kg、0.54g/kg,标准规定为≤0.35g/kg。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4.炒货食品及坚果食品1批次,晋城市恒达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河南省新乡市米佳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五谷佬乡吧(香酥玉米),生产日期2018年8月17日,黄曲霉毒素B1检出值为51μg/kg,标准规定为≤20μg/kg;酸价(以脂肪计)(KOH)检出值为7mg/g,标准规定≤3mg/g。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5.饮料3批次,运城市稷王山水厂生产的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日期2018年8月27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值n1=1,n2=2,n3=27,n4=10,n5=85 CFU/250mL,标准规定n=5, c=0,m=0CFU/250mL。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红泥湾山泉饮品有限公司(标称生产企业地址:兴县蔚汾镇河儿上村)生产的桶装饮用水,生产日期2018年9月4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值n1=0,n2=0,n3=0,n4=0,n5=57CFU/250mL,标准规定n=5,c=0, m=0 CFU/250mL。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兴县利民山泉水厂(标称生产企业地址:兴县高家村镇赵家川口村)生产的桶装饮用水,生产日期2018年9月3日,亚硝酸盐(以NO-2计)检出值为0.013mg/L,标准规定≤0.005mg/L。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6.糕点2批次,吉县良品超市销售的标称徐州宏旺食品有限公司(标称生产企业地址: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104国道北房村供电所)生产的酱爆红豆面包和酸奶暖胃包(商标:庞太太 烘烤类糕点),生产日期均为2018年5月22日,酱爆红豆面包过氧化值(以脂肪计)检出值为0.33g/100g、酸奶暖胃包(烘烤类糕点)过氧化值(以脂肪计)检出值为0.34g/100g,标准规定≤0.25g/100g。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合格123批次,具体为: 1.粮食加工品21批次,检验项目为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农药残留等23项指标。 2.速冻食品4批次,检验项目为食品添加剂、污染物限量、理化指标添加剂等3项指标。 3.酒类6批次,检验项目为理化指标、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等12项指标。 4.茶叶及相关产品4批次,检验项目为农药残留、污染物限量等6项指标。 5.糖果制品1批次,检验项目为食品添加剂、理化指标等8项指标。 6.水果制品22批次,检验项目为食品添加剂、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微生物指标等15项指标。 7.蔬菜制品3批次,检验项目为检验项目为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等8项指标。 8.蛋制品1批次,检验项目为食品添加剂、污染物限量、微生物指标等5项指标。 9.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4批次,检验项目为污染物限量、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等11项指标。 10.调味品1批次,检验项目为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8项指标。 11.饮料32批次,检验项目为污染物限量、理化指标、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指标等30项指标。 12.罐头3批次,检验项目为食品添加剂、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微生物指标等16项指标。 13.豆制品3批次,检验项目为污染物限量、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等15项指标。 14.糕点13批次,检验项目为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21项指标。 15.淀粉及淀粉制品4批次,检验项目为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等3项指标。 16.水产制品1批次,检验项目为食品添加剂、污染物限量等6项指标。 针对上述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我局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责成相关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时进行核查处置,采取封存、下架、召回不合格产品等措施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督促企业查找原因,消除隐患。消费者如果在市场上发现被通报的不合格食品,可拨打各市12331投诉举报。 备注: 1、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的细菌之一,常存在于潮湿的环境,如土壤、水、空气中,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等特定条件下可致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原因可能是:一是原料水体受到感染;二是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格,杀菌不彻底,从业人员未经消毒的手直接与饮用水或容器内壁接触;三是包装材料清洗消毒有缺陷。 2、酒精度 酒精度又叫酒度,是指在20℃时,100毫升白酒中含有乙醇(酒精)的毫升数,即体积(容量)的百分数。酒精度是白酒的一个理化指标,产品明示执行标准《浓香型白酒》(GB/T 10781.1―2006)规定,酒精度实测值与标签标示值允许差为±1.0%vol。酒精度不达标会影响酒的品质,原因或是生产企业检验能力不足,造成检验结果偏差,或是包装不严密造成酒精挥发,导致酒精度降低以致不合格,或是为企业为降低成本,用低度酒冒充高度酒。 3、甜蜜素(以环已基氨基磺酸计)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是一种常用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作为非营养型甜味剂,可广泛用于面包、糕点、饮料、配制酒及蜜饯等各种食品中。根据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白酒中不允许添加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安赛蜜。造成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同时增加产品的口感,在产品中添加甜蜜素来调节口感,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辅料使用不当带入。 4、亚硝酸盐(以NO2-计) 亚硝酸盐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被污染的情况,若饮用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的水可能会引起中毒。《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中规定,亚硝酸盐在包装饮用水中最大限量值为0.005mg/L(以NO2-计)。水中的亚硝酸盐可由硝酸盐转化而来,硝酸盐有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水体被细菌污染后,在一定温度下细菌会释放出硝酸盐还原酶,将水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另外如果消毒控制不当,也会导致输水系统中亚硝酸盐浓度升高。 5、二氧化硫残留量 二氧化硫(以及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等添加剂)对食品有漂白和防腐作用,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均产生二氧化硫的残留。摄入少量二氧化硫,可在人体内经酶转化后由尿液排出体外,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但如果长期过量摄入二氧化硫,可能会对健康不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蜜饯凉果类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35 g/kg。水果制品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可能是水果制品的加工过程中,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亚硫酸盐等漂白剂,以达到漂白和防腐的作用,从而导致产品中二氧化硫残留不符合要求。 6、过氧化值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一般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过高时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或者是由于原料储存不当、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等导致油脂酸败;此外,植物油精炼不到位也可能造成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的过氧化值不合格。 7、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1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它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花生、玉米、稻谷、小麦等食品,这些食品常常用于生产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中规定,黄曲霉毒素B1在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最大限量为0.5μg/kg,黄曲霉毒素B1在玉米、玉米面(渣、片)及玉米制品中的最大限量为20μg/kg。黄曲霉毒素B1超标可能是玉米原料在储存过程中温度、湿度等条件控制不当,或生产前对原料把关不严,或工艺控制不当等导致。 8、赭曲霉毒素A 赭曲霉毒素是一种污染食品的真菌毒素。赭曲霉毒素A是由多种生长在粮食(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大米和黍类等)、花生、蔬菜(豆类)等农作物上的曲霉和青霉产生的。赭曲霉毒素A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一是原料把关不严、有霉粒;二是企业贮存条件不符合要求,产品可能水分多,存放温度高,堆放垛高产生内热反应都有可能造成造成赭曲霉毒素A超标。 附件:
|